眼光﹝註1

列志佳

一年一度的陸運會將於下星期舉行,相信大家也知道運動場上使用的長度單位為「米」,一米大約等於三尺三。那麼大家曾否想過,為何這樣的一段長度會稱為一米呢?

 

我早前讀到岑逸飛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,甚有意思!他提到現今這樣通行的「米制」,原來始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兩年後,距今已有二百多年。當時法國科學家拉格朗日當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,將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,定義為一米

 

可是如何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,就大費周章。當時法國有兩位天文學家,決定接受這個艱苦的任務。他們約定從巴黎出發,背向而行。一個向北走,一個向南走,向南走的行至西班牙。兩人用了七年的時間才抵達預定目的地,然後開始測量彼此間距離,最後通過測量數據進行計算,才知道一米的長度有多少。雖然這次測量,日後仍有修正,但足已說明一米長度得來不易。﹝註2

 

得來不易!我自己一直很喜歡這四個字。原來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單位,背後有如此大的學問。﹝註3他日我們要用米制來量度物件時,若然我們仍記起這段歷史,內心會否多了一點感激之情呢?

 

推而廣之,你平日又如何看待一堂課、一頓晚餐,甚至是你手上的一本很喜歡的圖書呢?盼望我們一起學習,多用「得來不易」的眼光來看身邊的人、事、物,我深信你所見到的世界會不再一樣!

 

1:本文為13-11-2014早會講稿。

2:本文第二及第三段節錄(略作撮寫)自岑逸飛2014)。《談另類國學》,頁179。香港:次文化堂。

3:同參註2中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