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多之謎﹝註1﹞
列志佳
塔拉德是一位住在城外的貧民,他因已捱餓數天,於是只好入城行乞。有一間米舖的老闆見到他十分可憐,動了慈心,於是一口氣送了半袋白米給他。
塔拉德原本只想求得一餐,完全無預料到可得到足以食用半個月的米糧。他高興之餘,並沒有忘記附近的鄰居,於是將那袋米放在門口,讓有需要的人取用。
奇妙的事情發生了!一段日子後,那袋米糧不單止無減少,反而慢慢地多起來。何解呢?原來鄰居們很想報答塔拉德,於是當他們有能力還米的時候,大家都多還一點!結果米糧便逐漸增多了!
這種在付出,願意分享後,不單無減少,反而多了的現象,令我聯想到同學間在讀書上彼此幫助的情況。
如果時間許可,我再一次極之鼓勵同學在平時溫習時,能夠互相教導。願意教導人的,最終是會有很多得著。這樣不單會令自己對有關的課題更加熟識,也會令自己了解是否學得透切,非常寶貴!我記得讀書時,同學間因為很願意彼此教導,互相砌磋,結果在讀書上得著整體的提升,所以我在早會上再三鼓勵大家如此行。
大學有不少課程附有導修課的制度,讓同學聽完教授的大課後,分組上導修課,一般由讀研究院碩士或博士課程的助教來指導,幫助同學解決在大課聽不懂的地方。在中學內,當然難有資源做到這地步。但如果每班有七八位同學常常樂意在課後幫助同學,一對五左右,全校便會多了二百多位助教。可以想像得到,大家肯定能夠學得更加好,全校整體的學術表現亦會進一步提升。
塔拉德的米最終無減少,反而多了,全因他願意與人分享,樂意助人!盼望大家在最近的溫習期內,真正實踐出來!我讀書時經歷過的好處,也想你們同樣得到。
註1:本文為
註2:撮寫自小米(2011)。〈半袋白米〉。《蒲公英月刊》,10月號,頁9。香港:香港蒲公英希望基金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