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花瓶理論﹝註1

 

列志佳

有一天,丹麥科學家雅各.博爾一時不慎,將他書房內的花打碎了!他十分難過,因為那是他最好的朋友所送的,可是已無法補救了!

 

我們打碎物件後,一般都會隨即將碎片掃走。但那次很特別,博爾在清理前,突然心生好奇,閃出了一個主意,為何我不細心觀察那些碎片呢?

 

於是他將碎片帶回去實驗室,將之由大到小依次分類,然後進行稱量。他發現10100公克的碎片最少,110公克的稍稍多一點,0.11公克的以及小於0.1公克的最多。博爾開始覺得很有趣,透過進一步的觀察和計算,他發現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竟然有著嚴謹的倍數關係。原來較小的碎片和最小的碎片的比是161,中等的碎片和較大的碎片的比仍是161,最大的和次大的碎片的比都是161

 

博爾當然非常驚訝,會否只是一種巧恰呢?於是他又再打碎了幾十瓶子進行試驗,最終檢測到的結果都是16:1的關係。這樣,博爾發現了現在運用到考古和天文研究中的「16:1」理論(亦有人稱為「碎花瓶理論」)運用這個理論,研究員便可以從文物和隕石的殘留碎片中推測原物的原貌和重量,並以此為依據,再進行修復和整理,非常有效。﹝註2

 

當我讀到這則軼事時,我一方面驚訝於一堆花瓶碎片,竟然有這麼特別的重量關係,另一方面,我內心其實很欣賞博爾那份好奇、勇於探究的心!

 

大家會否感到讀書學習是很沉悶的呢?若不是,當然理想!如果你問我,讀書學習時,如何才可以讀得開心呢?我會答:「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我們要一直保持著單純的好奇心!」在學習的過程中,如果間中浮現出一些令人著迷的問題,不論最終能否破解,已經有很大的激勵,會令我們體會到學習是很有樂趣的!

 

在此鼓勵大家!讀書絕對不只是為應付功課考試!無論是有關學科的問題、技術性的問題,甚至是日常生活上,有關調的秘訣,我們要習慣多發掘問題,多追問為甚麼?如何才可以處理得更理想呢?然後嘗試弄個明白。你只要多番經歷這樣寶貴的探究過程,你自然會發覺「內心」懷著好奇心來求學,實在是一大樂事,與單單為應付「外在」的要求而讀書,肯定會完全不一樣!

 

1:本文為17-5-2012早會講稿。

2改寫自何南輝編(2007)。《連總統都喜歡聽的55個小故事》,頁207-209。台北:知青頻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