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馬虎虎﹝註1﹞
列志佳
明天是學校一年一度的旅行日,各同學又可以藉此親近大自然,實在是一大樂事。在自然界中,我覺得有兩類動物的形態很美,一類是馬,一類是虎。但很有趣的是當馬與虎一起寫時,便成為「馬虎」(讀音亦有所不同),指人做事草率、不認真,是一個貶義詞。我一直有一個疑問,為何兩類不錯的動物合起來寫,會成為一個負面的詞語?有一次,我終於去查找,發覺原來「馬虎」背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,我很想在今早向各位同學講這個故事。
「宋朝時,京城有一個畫家,一次,他剛好畫了一個虎頭,有個朋友請他畫一匹馬,畫家順筆一揮,在虎頭後面加上一個馬身子。朋友問他:『您畫的是虎還是馬?』畫家答道:『管它是什麼,馬馬虎虎吧!』朋友生氣而去。
畫家把這幅畫掛在牆上。他的大兒子問道:『爸爸,上面畫的是什麼啊?』畫家漫不經心地答道:『是馬。』二兒子問他畫的是什麼,他則隨便地答道:『是虎。』二個兒子因此不辨馬虎。
一天,大兒子去打獵,遇見一隻虎,以為是馬,想騎它,結果被虎吃掉了,二兒子在郊外碰見一匹馬,卻以為是虎,彎弓搭射將馬射死,結果,馬主要他賠償損失。於是,人家便給這個畫家一個外號:『
畫家終於有所省悟,把那幅畫燒掉,並做一首詩警戒自己:
『馬虎圖,馬虎圖,
似馬又似虎。
二兒子依圖射死馬,
大兒子依圖餵了虎。
草堂焚毀馬虎圖, 奉勸
深願各位同學能以這位晝家為鑑,做事認認真真,不再馬馬虎虎!
註1:本文為
註2:本資料是從網上搜尋得到的,該網頁的註腳為:「資料來源:國語日報叢書,作者:顧興義 」